MangaX

3個步驟,改善孩子的調皮搗蛋!

孩子調皮搗蛋,爸爸媽媽好頭疼‼該如何改善孩子的行為?讓我們來回顧看看【親子情緒小學堂 Part4】協助孩子建立居家好習慣(下集),兆祥老師怎麼說吧!

1⃣ 了解動機

在祭出懲罰之前,我們需要了解「錯誤行為為何產生」,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滿足特定的需求,有時候我們以為莫名其妙的搗蛋行為,其實是來自孩子的「特定需求不被滿足」,了解孩子的動機,才能有效改善孩子的搗蛋行為!

了解動機,並不表示合理化孩子的搗蛋行為,而是瞭解孩子搗蛋的緣由,從根本改變,無論是滿足特定需求、探討需求是否合理、討論如何用其他更好的方式滿足需求,都是相當好的改善方法,幫助孩子不搗蛋,好好說。

2⃣ 懲罰要合乎邏輯與關聯性

當我們在處罰孩子的時候,目的是「改善行為」,而不是「使孩子痛苦」,所以合乎邏輯與關聯性的處罰,才能夠讓孩子知道「為什麼」,而不是單純使孩子感到痛苦、畏懼、驚恐,而不知道自己哪裡犯錯了?應該如何改善?

例如:孩子亂丟玩具,所以今晚不能吃晚餐。

這就是沒有合乎邏輯與關聯性的懲罰,會讓孩子在飢餓之中,無法聯想與瞭解「受飢餓」的處罰是與「亂丟玩具」有關,因此也無法正向、正確的引導孩子「改善」亂丟玩具的行為,只會讓孩子在飢餓之中感覺痛苦、受迫、不信任、害怕。

較好的例子是:孩子亂丟玩具,所以把玩具收起來,暫時不能玩。

這樣的懲罰就具有邏輯與關聯性,很快就能夠讓孩子知道,不珍惜玩具、不收拾好玩具的下場就是不能隨心所欲地玩玩具,能夠較好的引導孩子改善亂丟玩具的行為。

3⃣ 告訴他「應該怎麼做」,幫助他改善行為

在洪老師的論述之中,我們能夠知道,打罵教育只會「暫時性」的壓抑不當行為。因為孩子感受到害怕、痛苦、受傷,所以暫時性的逃避與配合,但是在「改善行為」的議題上,打罵教育只會讓孩子知道「不能做什麼」,卻無法讓孩子知道「應該做什麼」。

改善行為的根本,是為了讓孩子做出較為正確的選擇與行為,而不是讓孩子一味退縮,畏手畏腳,什麼都不敢做。所以家長應該在懲罰過後,與孩子討論、建議「應該怎麼做」的方向,讓孩子朝著較好的行為方向前進。

🔍回顧直播課程

🔔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